春节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
正月是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人们对此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清明节是一个纪念祖先及离世亲人的节日。主要的纪念仪式是扫墓,并伴以踏青、植树等活动,节日体现饮水思源、凝聚族群、迎春健身及关爱自然的意义。
在春秋之前端午节是祛病防疫的节日,后因爱国诗人屈原在此日殉国明志而演变成祭奠屈原以及缅怀华夏民族高洁情怀的节日,沿袭至今。
“七夕节”又称乞巧节、女儿节,是女孩向织女乞求心灵手巧,生活幸福的日子。“七夕节”成为中国人的情人节,源自大家熟知的牛郎织女这一浪漫的爱情故事。
中秋节源自于人们对月亮的崇拜。我国是古老的农业国家,古人认为,月亮运行同农业生产和季节变化有很大关系,因此祭月就成了一项重要祭祀活动。
唐代的《初学记》和宋代的《太平御览》等多种重要类书都转述了吴均《续齐谐记》里的这个故事,并认为九月九日登高喝菊花酒,妇女在胳膊上系茱萸囊辟邪去灾的习俗由此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