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昌吉网!
2月12日,昌吉市社火展演现场,维吾尔族塔合麦西热甫表演。记者 何 龙摄
2月12日,昌吉市社火展演现场,舞狮和川剧变脸演员互动。记者 许 乐摄
2月12日,吉木萨尔县社火展演现场,瀚海军造型展示。记者 陶维明摄
2月12日,玛纳斯县社火展演现场,剪纸作品走秀。王昊波摄
2月12日,昌吉市社火展演现场,南狮梅花桩表演。记者 何 龙摄
2月12日,昌吉市社火展演现场,腰鼓表演。记者 巨海成摄
2月12日,昌吉市社火展演现场,猪八戒背媳妇。记者 巨海成摄
2月12日,吉木萨尔县社火展演现场,舞草龙表演。记者 陶维明摄
2月12日,昌吉市社火展演现场,演员唱起新疆花儿。记者 巨海成摄
2月12日,昌吉市社火展演现场,哈萨克族挤奶舞表演。记者 何 龙摄
2月12日,昌吉市社火展演现场,兵团豫剧团演员亮相。记者 何 龙摄
2月12日,木垒县社火展演现场,木垒作家李健为舞龙点睛。□李天仁摄
2月12日,昌吉市社火展演现场,舞龙表演。记者 何 龙摄
2月12日,阜康市社火展演现场,西王母神话展示。□周 恒摄
2月12日,呼图壁县社火展演现场,小学生表演安塞腰鼓。□刘瑞雪摄
2月12日,昌吉市社火展演现场,杂耍表演。记者 许 乐摄
2月12日,奇台县社火展演现场,关公耍大刀。□苗 立摄
2月12日,阜康市社火展演现场,山西浑身板表演。□刘 媛摄
2月12日,昌吉市社火展演现场,阿肯弹唱。记者 许 乐摄
中国昌吉网(记者 王昱骅 许乐)
在庭州大地,社火绝非一场普通的民俗表演,它更似一部绚丽的史诗,生动呈现着各民族文化的深度融合。凭借独特魅力,社火串联起各民族的历史记忆与深厚情感,成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鲜活典范,吸引着八方目光,为这片土地增添浓郁文化色彩。
2025年的乙巳蛇年新春,是中国“春节”申遗成功后的首个农历新年,备受瞩目。2月12日,正月十五,昌吉州元宵节民间社火展演的大幕拉开,全州75支队伍、近两万名演员粉墨登场,在传统与现代交织、民族与时尚的碰撞中,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越闹越红火”的视听狂欢。
从屯垦记忆到非遗新篇
起源于农耕时代的社火,是我国民间一种古老而充满活力的民俗文化样式。源于崇拜,古代劳动人民产生了祭祀土地与火的风俗,后逐渐发展成为集音乐、舞蹈、戏曲、杂技等为一体的大型群众文艺活动,意在祈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吉祥如意、国泰民安。
社火在昌吉州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最早可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间(1770年前后),来自甘肃、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四川等省的屯民已在这里扎根,他们把各自家乡社火的习俗也带到了昌吉。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戴明忠介绍,关于昌吉州社火的描述最早可见于谪戍新疆的协办大学士纪晓岚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所写诗词:“箫鼓分曹社火齐,登场相赛舞狻猊。一声唱道西屯胜,飞舞红笺锦字题。”
2021年5月,由昌吉州申报的新疆社火被收录进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从表演类型来说,新疆社火大体可分为传统舞蹈(彩绸、花扇、腰鼓、大头娃娃等秧歌,舞龙耍狮、跑驴等动物模拟舞等),传统戏曲(表演者多装扮成历史故事中的人物或地方戏曲中的人物,在行进中只演不唱)和带有杂技技巧(高跷、高台、背台、二鬼摔跤等)的表演。
在吉木萨尔县,提起社火,有句顺口溜人人皆知:“北庭的高跷老台的龙,县城的秧歌扭得精,大有的花儿与少年,三台二工的萨吾尔登。”这是因为当地的新疆社火源远流长,且逐渐兴盛,从而形成了“流派”。
在戴明忠看来,新疆社火兼具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对丰富当地居民的文化生活、增进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贡献。
从田间传习到文化赓续
在昌吉州,耍社火是欢度元宵节不可或缺的一项传统年俗活动。自上世纪80年代起,昌吉州各县市便开始持续开展元宵节社火表演。现如今,元宵节耍社火已发展成为昌吉州参与性最广、受欢迎程度最高、规模最大的群众文化活动。从田间地头到街头巷尾再到熙攘集市,处处都是社火队员的身影。
在吉木萨尔县社火表演现场,基层文化带头人杨学义自豪地看着一支支队伍轮番上场,老台乡的草龙出自他手、大有镇的节目编排有他参与、各个队伍里几乎都有他的学生,虽然身体条件不允许他再担任社火表演的主角,但成功演出背后处处都有他的参与。
今年68岁的杨学义是吉木萨尔县老台乡人,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新疆社火的州级代表性传承人。“我七八岁就跟着爷爷在村里打鼓、踩高跷,十几岁开始舞龙耍狮。”杨学义介绍,制作草龙是他家的祖传手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在父辈的影响下愈发喜欢社火表演。敲锣打鼓、秧歌杂耍、舞龙舞狮他都信手拈来,更是不会落下任何一场社火表演。
近年来,随着社火表演内容的不断丰富,杨学义绞尽脑汁在道具制作上下功夫,研究出了3个版本的草龙。自2016年起,他还带着草龙走进多所小学,教孩子们耍社火。今年老台乡使用的18米草龙就是他以当地生长的冰草为主要原材料制作的。绿色象征播种、黄色象征丰收,看似朴实的长龙里处处都是巧思。“随着科技的发展,播种、收割都由机器完成,这是好事,但我总想着人要记得来时路。所以我希望能有更多人,特别是年轻人了解我们祖辈的生活方式。”杨学义说。
鼓、锣、镲是社火表演中的节拍器,其中鼓的作用最为明显,鼓手们通过敲击鼓点来引领整个表演的节奏,确保表演动作的协调和统一。在吉木萨尔县碧流河镇的社火队伍里,19岁的沈晓峰是鼓槌抡得最欢的人,表演结束后,他听着大伙儿的夸赞,心里美滋滋的。今年他与爷爷和父母一起参加了社火表演。“学了三四年,我终于能独当一面了,我要趁寒暑假继续努力,争取把爷爷几十年来积攒的鼓点都学会。”沈晓峰说。
“昌吉市今年的社火表现形式更加多元、展示内容更为丰富、参与的群众也越来越多。”耍了三十多年社火的朱新贵评价道。朱新贵出生于梨园世家,9岁随父亲学习秦腔司鼓,还曾在原呼图壁县曲子剧团当过鼓手。2002年到昌吉市文化馆工作后,他经常到基层教群众舞龙耍狮、敲锣打鼓。2005年,他还前往中南大学专门学习舞龙耍狮。每到新年,他便和文化馆的同事为各乡镇街道的社火表演队伍作指导。近两年,他还应邀前往乌鲁木齐市、伊宁市、库尔勒市、博湖县等地授课。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欣赏水平也随之提高,这就要求我们表演者要在演出花样、演奏技艺上不断学习提升。除了把地方特色的塔合麦西热甫、黑走马、新疆花儿、萨吾尔登等非遗项目融进社火表演中,昌吉州对口支援地山西也多次派出专家来教授锣鼓艺术,我们还吸收借鉴了全国各地的社火表现形式,现在的社火表演一年比一年好。”朱新贵说。
从艺术互鉴到情感共鸣
每年正月十五,昌吉的大街小巷被喜庆的氛围笼罩,激昂的锣鼓声中,社火表演拉开大幕。昌吉州社火的历史,是一部文化融合的史书。自清朝乾隆年间起,中原社火的种子在这里落地生根,与昌吉州各民族文化相互滋养。
“这一融合并非偶然,从历史根源来看,昌吉处于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自古以来就是多元文化汇聚之地,在经贸往来、人口迁徙中,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从未停止。社火作为一种群众文化活动,自然成为了文化融合的载体。”戴明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经过数百年的发展,独具特色的“新疆社火”应运而生,它既保留了中原社火的传统形式,又融入了浓郁的民族风情,成为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结晶。步入社火表演现场,就像踏入了一个民族文化的大观园,传统的秧歌、舞龙舞狮、锣鼓等社火项目,与昌吉本地特色表演相互交织。哈萨克族黑走马以其明快的节奏和矫健的步伐,与社火的热闹氛围完美融合,舞者们身着传统服饰,在社火中展现出草原文化的奔放与豪迈;维吾尔族塔合麦西热甫充满了热情与活力,人们欢快地舞蹈、歌唱,动作中巧妙融入了社火的夸张与灵动,传递对生活的热爱;新疆花儿悠扬的曲声响起,演唱者用深情的歌声,讲述着生活的故事,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新疆曲子则以其独特的旋律和唱腔,为社火表演增添了别样的艺术魅力。
“新疆社火是民族文化融合、民族团结的结晶,是最开放包容的。”戴明忠在采访中感慨道。新疆花儿,新疆曲子,维吾尔族塔合麦西热甫,哈萨克族熊舞、鹰舞,蒙古族萨吾尔登,广东英歌舞,山西太平鼓、浑身板,河南豫剧,京剧,川剧变脸,剪纸,西王母神话……越来越多的非遗和民俗文化元素在每年正月十五的社火舞台上逐一登场并大放异彩。各民族文化在新疆社火中互相融合,和谐共生。这种文化融合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增强了各民族群众之间的凝聚力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成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精神纽带。
从纪晓岚笔下的“箫鼓相赛”到2025年的机器人共舞,新疆社火始终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缩影。它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未来的序曲——在这里,每一记鼓点都在叩击民族交融的和谐乐章,每一次腾跃都在书写文化自信的时代答卷。
尊龙ag旗舰厅官网官方入口的友情链接